一家企业在下乡过程中向一个村子租用了1000多亩地准备建设狩猎场项目,然而,现实情况却是借乡村旅游的名义大搞房地产开发,兴建别墅出售。最终,该项目的投资者先后换了三拨,狩猎场没有建成,烂尾现状依然无法改观。这是曾做过20年乡村干部的天能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天任在走访调研中发现的案例。(《工人日报》)
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,社会资本下乡投资已经成为一股热潮,投资额动辄上亿元,业态涵盖种养、食品加工、农业综合体等。社会资本下乡带来了新的技术、新的经营模式和新的管理理念,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乡村产业的形态和质量,激发了发展活力,让农村肥沃的土地绽放出发展新芽。
然而,就像“每个硬币都有两面”一样,社会资本下乡热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,一些浮躁的不良倾向也有所显现。正如张天任走访调研中发现的那样:“社会资本下乡是撬动乡村振兴的活水,但现在很多资本下乡已经偏离正常轨道,存在‘投资热、冷农民’现象。”
有以“让游客接触和体验农耕文化”为噱头大肆侵占良田的;有大张旗鼓申报了项目却无心经营,挖空心思违规申领国家涉农补助和项目扶持资金的;有跑马圈地变相搞房地产开发的……凡此种种,不仅会导致土地非粮化、非农化,还会侵害农民的正当合法权益,严重影响农民主动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。
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,关键是要清除阻碍城市要素下乡的各种障碍。而这种清除障碍不仅要为社会资本下乡创造良好的条件,更要加强对社会资本的监督服务,这也是保护农业资源有限性和稀缺性的应有之义。
因此,面对社会资本下乡出现偏离正常轨道的一些现象,要从公共治理层面予以规制。对于社会资本而言,下乡就必须尊重农业发展规则,不能急功近利;对地方政府而言,鼓励社会资本下乡不能一味贪大求快、大包大揽,而要筑牢政策的“防火墙”。比如在土地流转之前,应加强对企业的资质审核、项目审核、信用审核,为风险防控设立“防火墙”。
总之,只有在制度建设上扎密篱笆,在监管上把触角移置更前端,社会资本下乡才不会偏离正常轨道,真正成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驱动器。
来源:人民网
网址:http://sn.people.com.cn/n2/2019/0327/c378311-32780398.html